值得信赖的区块链资讯!
比推数据  |  比推终端  |  比推英文  |  比推 APP  | 

下载比推 APP

值得信赖的区块链资讯!
iPhone
Android

万向区块链蜂巢研习社 | 2022社交赛道,是囚徒困境还是渐露锋芒?

万向区块链

万向区块链蜂巢研习社线上公开课直播间第七十九期,邀请了HashKey Capital投资总监肖晓对话ShowMe Founder, Chess、Project Galaxry Head of BD, Bob、Relationlabs Product Manager, Pika Joe,探讨今年的Web3社交赛道将会如何发展。它是囚徒困境还是渐露锋芒?且听下文各位嘉宾的分解。

下文根据速记整理,略有不影响原意的删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万向区块链立场。


添加小助手微信号:fengchaoxueyuan,或B站关注“万向区块链”,可获取每周蜂巢研习社直播时间和入口。

肖晓(主持人):

各位万向区块链B站直播间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HashKey Capital的投资总监肖晓,非常高兴能够担任今晚panel的主持人,和大家一起聊聊Web3世界的社交赛道。也很开心能够请到三位嘉宾,Chess、Bob和Joe,从创业者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对社交赛道的洞见。首先请三位嘉宾给大家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包括三位正在做的社交项目或者是产品。从Chess先开始。


Chess:

大家好!我是Chess,我是ShowMe的创始人。ShowMe是一个NFT订阅的社交平台,可以理解为有两块核心功能,一块是订阅,任何一个用户可以来创建圈子,来经营自己的圈子,经营自己的社区。同时会把社区里所有的关系通过NFT承接给大家,开放给大家。这是ShowMe想做的事情,感谢主办方的邀请。


Bob:

大家好!我是Bob,我是Project Galaxy Head of BD。Project Galaxy目前是Web3最大的凭证网络平台,有很多不同的module。可以帮助不同的项目方做Growth hacking,另外留下用户的credential data on chain。这些credential data可以被utilize,可以被做成交易,针对不同的用户做出不同的Campaign和Marketing的策略。当然,credential data可以更多变化,就像Web3的LinkedIn。


Joe:

大家好!我叫Joe,我是Relation的产品经理,很感谢主办方的邀请。Relation是一个社交应用中间件,我们对它的定义是可以提供一些工具帮用户创建和管理自己的个人数据,我们做的事情是希望逐渐推动一个开放的Web3 Social group的建立。现在正在初创期,在网络上创建了个人的存储空间,用户可以完全基于自身的存储保留自己的关系和自己在链上的社交行为,并且会用公开的图数据库把它管理起来做成整个网络的社交图谱。这是我们的愿景和正在做的事情。


肖晓(主持人):

感谢三位嘉宾的自我介绍。下面进入今天的正题。大家都有发现,最近Web3概念受到来自各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在聊“范式转移”,社交可能是大家最熟也是最能理解的领域。

想请各位分享一下,大家觉得Web3的社交应用主要想解决哪些核心问题?为什么需要范式转移,以及Web3社交关系应该包括哪些关键的因素?还是从Chess先开始。


Chess:

坦率讲,我觉得目前Web3提的社交都是“异步社交”,现在没法实现成类似于微信这种实时性的功能,即便在浏览器里做了功能,也没法支持大并发的用户来聊天。


我个人认为Web3社交和Web2相比,现在需要解决第一步的问题,为什么人们愿意来链上用一些社交产品,用完以后能有什么好处?收益点在哪里?因为现在的目标用户还是圈内的用户,还没到所有的产品都可以出圈,能获得大量的增量用户。


现在特别像早期的Facebook,需要选择、吸引你的目标增量用户。我个人认为对比Web2来说,最大的核心问题是所有权的问题。所有权本质的原因,过去Web1、Web2是平台经济,所有人给腾讯、Facebook、Twitter贡献了大量的数据,这些大公司靠大量的数据获得了海量的收入,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墙,给自己的PE市盈率不断添砖加瓦。


所有权也不是根本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所有权一旦变成用户之后,带来的收益权的再分配,这是大部分人会在意的事情。就好像隐私这件事情,大量普通用户是不在意的,哪怕你每天在剽窃我的隐私,监听我的谈话,大部分用户都没有意识。


但数据所有权背后的收益能还给我的时候,用户会非常开心。举例来说,在微信里看到的广告是腾讯利用每个人的数据来构建成的收入,这部分收入没有分给任何一个用户。在Web3里这部分数据会大量分给用户,像ShowMe等更多协议只会拿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是Web2和Web3最大的区别,用户在给自己的数据买单,获得自己数据的收益。


目前这个阶段,Web3的社交和互联网以及Web2比起来还很早期,现在大家更多都在做的是类似于论坛、社区偏异步的产品,我不太觉得现在的环境和基础设施能到了做非常强熟人社交的阶段,因为整个Crypto的分母基础用户池还远远不够,很难出现网络效应。


很多类似于Twitter或者上来就做点对点的社交媒体或者产品类型没有难启动的原因,因为启动不够,启动不够转化率再高也很难有冷启动的因子形成正循环。


这是我自己的一点感觉。


Bob:

我很认同Chess刚才讲的,基础量不够的情况下非常难冷启动。


在Web2的状态下,Web2现在的产品和平台都已经非常成熟,我觉得现在在Web3所build的东西算是过渡期的产品,因为现在还靠Web2的社区来供Web3上的使用率,但这些都还是Web2的产品。需要在Web2产品基础上建Web3社交平台,并不是说所有Web3的产品都已经是成熟的社交产品,还在探索最佳解是什么,但很多人还不知道最佳解长什么样子。


基本上,每个社交群体都会形成所谓的“孤岛”,我也赞同Chess刚刚讲的,大家有自己的社交用户权,拥有自己的数据使用权。


Galaxy想把凭证数据的这部分交还给用户,他们可以使用自己的凭证数据。创建了凭证数据,可以在里面做任何事情,而不是都给一个中心化的公司所控制住,所以是“utilize content on something”。


再更进一步到下一个层面,不止是社交孤岛,现在Web2的巨人都已经把壁垒建好了,这边是每个社交孤岛,Web3相当于打开,打开之后有不同大小的公司社群以NFT形式加入这个生态系统,希望这部分可以借助凭证数据把这一层打开,融合在一起。


这是我们的看法。


Joe:

我对核心问题的定义会觉得比较抽象,包括基础设施、场景、新的商业范式。


我很认同前面两位提到的Web2构造了一个平行互联网的问题,就是用户主权的问题。这个问题大家都看到了,但如果真的迁移到用户拥有主权的场景下,现有的基础设施是否能支持社交平台的实现,以及用户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场景?任何商业应用本质上还是有第一性原理的问题,用户来这里社交做什么,能得到什么的问题,两位刚才已经提到了。


我还想提到商业范式转移的问题,对于Web2的应用构建社交应用的初衷是因为Web2有个商业范式,流量可以通过不断不断转化做变现,这是大厂不断垄断数据的原因。


到Web3时代,我们要把数据/内容所有权还给用户,把数据拥有权还给用户,社交用户用什么方式变现呢?这是通过把主权还给用户带来的新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思考、探索解决的问题。


Web3社交关系包含什么东西呢?Relation是基于社交关系做基础服务的项目,我们的想法是把所有的用户数据,构建一块用户私钥管理的独立存储。通过存储可以做到可插拔的用户数据,包括关系、身份、行为,可以用可插拔的方式嵌入在应用上做用户交互。


有点像早些SIM卡和手机的关系,你的通讯录存在SIM卡里,任何手机获取通讯录数据都是从SIM卡里获取的。


我们也在不断地往前探索,基于这种新的范式转移,如果用新的基础设施把无数个用户拼成社交网络的时候,如何吸引社交应用、社交场景的构建者在这个网络上构建?Web3是非常强调用户主权,非常强调大家所有权的网络,这样的网络吸引什么样的人来建设?这是我们在不断探索的问题。


肖晓(主持人):

三位都在强调用户数据主权的问题,也就是Web3想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


刚刚聊了Web3社交的出发点及想解决的问题,接下来想和大家聊聊Web3的产品形态问题。


我们知道在Web3世界里有很多特有的东西,比如说像NFT技术,或者在链上会产生一些链上交互数据等等,这些是Web2世界里没有的。

在Web3里,大家预测社交的最终产品形态会是什么样的东西?是网页还是APP,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数据层?

先从Bob开始。


Bob:

我个人看法是现在需要Web2的养分,之后Web3会走出自己的路。


现在用NFT新的形态来吸引用户来使用,他们觉得他们有所有权,他们觉得他们拥有所有权,所以NFT的应用场景会非常广泛。


对我来说,最终形态这个东西可以结合不止在移动端、Web端,也可能结合在NFT上,NFT可以在所有设备里互相传导,这层数据层是隐形看不到的,也许在你的VR设备里,也许是在你的Web端,也可能是在移动端,在哪里都可以享受到你的凭证数据,或者NFT所有在链上所造成的数据和社交网络所带来的好处。


这是我认为的社交形态最终的样子,这是非常理想化的状态。


Joe:

我对于这件事情的想法是现在很难想出Web3时代的社交应用终点长成什么样子,对我们来说很难。


应用发展会有个过程,比如说今天看到的很多Web3社交产品的形态很接近Web2的社交产品,包括E-mail的形式,或者某些基于feed流的内容产品,只是融合了NFT的元素在里面。


现阶段大家对于NFT的认知可能还是以收藏品,或者以权属产品为主,它的功能性、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性还没有被完全展开,或者没有被更多人所认可。


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是先有Web2产品迁移上来,大家不断探索场景,基础设施也在升级,应用也在升级,变得更有意义,可以打破任何终端,无论什么样的平台都可以做社交的状态。


我会非常关注NFT本身的发展,大家对NFT的认知会不断地往前推,现在可能是藏品,像有非常优秀的项目会做出POAP这种模板,包括NFT会进一步往前推,可能会标记更多大家的行为。我认为,这种发展也会推动Web3社交形态的升级。我觉得终局是很难想象的,但一定是和现在不一样的世界,是Web3 Native的形态。


肖晓(主持人):

感谢。Chess也可以聊聊,ShowMe也有用了些NFT的元素在产品里,请你分享分享这方面吧。


Chess:

我个人觉得,是温和渐进式性革命,还是要么是我要么是你的绝对硬着陆式的革命,确实很难判断,各有各的道理。


我个人觉得,回顾过去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情,历史的车轮无非是一次又一次的绕而已,只是表面在变,但底层逻辑从来没变过。


我个人认为最终的形态取决于效率,用户和开发者在什么样的设备平台、什么样的场景下做开发,那样的形态是最适合生存的,效率和信息获取的密度、认识朋友等满足各种各样社交的效率是最高的,那它就一定获胜。


我们现在一定认为网页或者APP,因为PC和手机是过去几十年科技发展两个最大的硬性基础设备。但是不是VR,是不是脑机接口,可能未来大家可能握一下手NFT就产生了,都不一定,这取决于什么样的方式更适合人类未来的生存和交流。我相信那时候可能到Web10了,我个人认为,底层没有对错,适者生存,适应变化就好了。


NFT方面,Galaxy做得很好,我也是Galaxy的用户,Galaxy和ShowMe做的都是认为NFT是一种标签,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用户行为,不断给用户打标签,你今儿干了这个,明儿干了那个,你到底跟谁更亲,你到底离谁更远,标签的价值在于更普适性的价值。


如果有些人基于区块链来做探探,左滑右滑你的标签是什么,我为什么喜欢你。再比如在别的场景要找工作,你的什么标签更适合这个Job,甚至可能适合某个角色,这是NFT最有价值的场景。


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形态的数据,比如说像Mirror,我个人认为Mirror在AR上的价值最大于如果未来Mirror或者AR上的文字内容都可以按字节去拆分的话,它其实是一个流动的“亚历山大图书馆”。


过去写一篇文章引用收录文献是非常麻烦的,我个人认为这是彻底解放知识库和知识链条的东西,但也依赖于NFT,因为他们怎么再组合,怎么1+1变成3,比如说这段文字加那段文字,碰撞出一段新的文字。


再比如说类似于QQ秀一样,现在有很多链上NFT和QQ秀,我一个帽子和一个鞋怎么能合成一件很酷的牛仔裤或夹克?在形态上Web3肯定比Web2好,是Web2完全做不到的东西。


我同意Joe说的,底层NFT协议要求更高,721和115是远远不够的,怎么能让用户灵活地碰一下,或者怎么样的交互方式能让他们变得更酷更有价值,甚至更容易能留存流转交易展现?这是下一代最有意思的地方。


ShowMe为什么聚焦在NFT?因为我们认为NFT就是数据的元容器,它只是帮用户把数据资产化,因为NFT能流动能交易,这是Web3和Web2过去最大的差别,形态不重要,但本质的内核还是谁能牢牢抓住关系,包括做Social Graph的也很多。


这也有个悖论,如果你有可能做成腾讯,你会不会把你的数据关系图谱交还给别的Social Graph?你一定不会。但凡想用Social Graph,是不是那些没有想做腾讯野心的项目和团队?这是我最近在想的问题。


最后拼的是大家获取数据的能力和效率,谁能高效地获取数据,谁能批量化更快地形成网络效应,谁可能就更有主导权,谁的价值链条、价值谱会更大一些。


肖晓(主持人):

我非常同意Chess刚刚说的一点,在Web3的世界里会有更多样化的社交形式,包括可能握手就产出新的NFT来证明你们的关系。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最终极的Web3社交产品形态现在确实预测不出来。


另外讲到Social Graph这个概念,站在投资机构的角度来看,我们收到了非常非常多Social Graph这方面的项目,聊了一圈之后,发现Social Graph不是某一家公司或者某一个项目能够做起来的。


尤其是在Web3世界里,用户的行为数据是各种各样的,可能在某一个垂直的行业里,比如说游戏会有一部分的Social关系建立起来,在另外的DeFi领域又有另外的东西建立起来,所以是非常非常综合的东西,需要整个行业、整个Web3世界都要去共建的东西。


刚刚聊了产品形态的问题,回到怎么样实现产品形态的问题,怎么样把用户体验做得更好,怎么样建立起更多的基础设施,完善整个产业链条。


也想让大家分享一下,大家觉得目前还有哪些基础设施是需要去完善的,或者还有哪些基础设施是缺失的?


要不让Joe先开始分享吧,因为Relation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可插拔的做数据层的基础设施。


Joe:

我们的方向是致力于做基础设施,思考了Web3社交场景的时候会发现,很多项目重点还是在玩以太坊生态内用户的Social Graph。


我们认为,整个多链、跨链基础设施不完善,大家没有办法拉更多的用户,包括不同底层之间的数据也没有办法打通,这是行业里一直存在的DID缺失问题。


我们也做了一些前端应用,现有Web3数据服务的响应/并发并不能真正支撑像Web2那样大规模应用的效率,现有的数据服务是不够的,并且中心化程度很高。


如果我们要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完全在Web3或者是区块链上进行社交行为,那现有的基础设施无论从性能方面还是从发展程度方面都不够,所以想先去做基础设施这件事情。


底层协议的缺失包括通信和数据标准,以最简单的通讯录为例,我们对它的定义重点是分享而不是转移,更多的用途是和别人分享,告诉别人我的身份,告诉别人我的信息,转移动机会很低,所以这个地方没有办法套现有NFT的标准,而是做单独的数据定义。


如果这个路线是对的,我们会觉得这一块儿的数据标准是非常有价值的,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地推动。大家要认可同一套数据标准在不同的应用上出现,同一个人出现在这个游戏里和出现在那个聊天软件里的头像、身份等信息都能同步,这是我们一直推动的事情。


目前我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就是这样,我们也在推动社交关系的基础设施。


Bob:

我同意Joe刚刚讲的事情,我们在构建基础设施时,焦点部分在设计凭证,这个“设计”是说我们要把每个用户在不同地方做事情的结合在一起,变成一套层级。


就像你刚刚讲的,不同的应用都可以做整合,比如在Snapshot,因为凭证可以对某些事情进行投票,在不同的地方都可以利用我的凭证数据,因为是靠不同链做整合,可以利用数据做不同的事情。不同新的链、新的协议出来,我们需要不断升级,将这套基础设施整合到不同新的协议里,让更多新的用户去使用。


我们的项目是长期的,因为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各位同学,各位大哥大姐帮忙。如果说现在还存在哪些缺失环节的话,我觉得最底层的协议,在不同的链上的共识还没有达成,大家各干各的,怎么把大家都整合起来?让不同的链之间沟通更有效率,这是非常需要在乎的议题,但是共识很难形成,需要各位同学一起帮忙。


Chess:

从产品角度我们自己遇到过,我的判断是Web3 现在还很内卷,内卷到各家搞活动,你的目标用户全是高度重合的,你经常发现一个用户在Twitter上转发的基本上是市面上所有NFT的产品或活动。


犹如当年PC往移动互联网迁移,谁能成为真正的胜负手?我个人认为在增量市场上,像微信当年卡住了PC往移动互联网迁移至少50%以上的流量,所以在米聊推出那么长时间,微信仍然能快速推出来,并且微信是基于手机的天然聊天。


之前腾讯的产品叫QQ,过去QQ的历史包袱在于是一个基于PC的聊天软件,这是新的范式、新的流量拐点出现的时候历史性的机遇或机会。


如果Web3真正爆发,需要有历史性拐点,需要有杀手级的应用。什么才能让杀手级应用加速到来呢?最前面的是钱包,现在所有的钱包都是割裂的。大部分钱包都还很难用,离钱包想变成Web3应用的关键网关或者登录入口的时候还有些距离,当然也许是他们团队的目标不在此。


比如说ENS,现在只能解析单一的地址,不能解析更多的字段和数据,比如说之前我在ENS论坛里问为什么不能设置一个字段叫“性别”,如果没有性别怎么做链上的交友软件?所有人都是无性别制的话就没得玩,他们解释到可以再自定义一个字段。从这些个小的细节来讲,他们对开发者还不是那么足够友好。


比如说ENS之前发起过“login.XYZ”,想做统一的Web3网关入口,但现在也没看到有什么东西。


最早一层,一个Web2的用户什么都不懂,怎么让他们进来?一定要让他们用原来Web2的账号、邮箱、手机号来授权映射一个公私钥,甚至多个公私钥。比如说现在都是多链的产品,一个邮箱或者中心化的ID背后有一堆多链,甚至包括异构的链,用微信、支付宝、Paypal转10美金过来,就能快速帮我换成在指定链上的Token进行支付和消费,在这个关口就已经很缺失了。


再比如说ID管理,ID管理的是哪些钥?甚至能不能类似于像托管账户一样,分子母账户,一个用户最后的终极形态对应的是大的账户,但在不同的产品里想用不同的形象和地址,并且我想它们有隐私。像大部分人用陌陌和探探一定不会用自己主要的昵称和头像。


再往后从数据到内容,现在所有内容在链上都是明文存的,Mirror的问题就是明文存,当想发一些限制性内容或者希望给内容设定一个坎儿,现在是做不到的。或者说前端可以做得到,在后端只要锁定你的哈希一样能看到你写的文章和内容。这也是缺失的,这是NFT metadata的核心问题,怎么把你的metadata加一道锁,并且锁未来能还给用户,因为锁的钥匙不还给用户的话,用户永远拿不到数据的所有权,数据还是被中心化托管或者相对不那么中心化的托管而已。


所有权变成收益权,要有更广泛的广告市场以及更准确的标签,比如说ShowMe和Galaxy都在做类似的事情,我相信Relation也在做类似的事情。就是给用户打标签,标签打得越多,广告投放的效率和收益才会更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头条巨量投放引擎的后台,那个后台比大部分目前互联网产品自己的广告后台要强太多,无论是标签的精细程度,到分析你的投入产出比,用各种投入方式可以快速精准地找到广告投放,如果Web3在广告效率上达不到Web2效率的话,用户的主动收益永远为零,被动收益的空投不是在预期之内的,数据分析到数据的广告市场都还是空白。

过去传统的Web2各种Data的数据平台都是基于MySQL或者MongoDB各种各样的基础数据库平台来分析,在Web3所有的数据都是NFT,你怎么分析,你怎么招引不同的方式来slight他们?这都是挑战和问题,需要更有经验的人来做。


最后,用户拿到数据之后,广告在哪里展现?比如说我在A平台 Galaxy所产生的数据,最后广告商买到你的数据投放平台可能在ShowMe,这怎么分成?怎么解决收益问题?以及广告怎么展现?到底是类似于分众传媒在多个地方都会有广告授权的位置,更灵活的租赁方式还是怎么样?我不知道。


如果想要让这个世界真正更蓬勃发展或者能引来更大的增量用户的话,这些都是很关键的基础设施。


在我们的世界里,现在看到的好用、能用的寥寥无几。


Bob:

我补充一下你刚才讲的这部分,这部分可能要互相交换或者价值上的交换,这样分成会比较顺一点。


肖晓(主持人):

Chess刚刚提到怎么让Web2用户更加容易地进到Web3世界里,账户体系是很好的方向。有时候可以观察到一些现象,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有时候用户确实不太愿意把自己的钱包地址、Web2账号绑定在一起,可能钱包里某些资产放在钱包里是可以匿名持有的,但是有一些Web2的,像Twitter、Facebook的账号后台是有实名的。在绑定过程中,相当于泄露了NFT持有人的信息。


这一点对有些用户来说是让他们不太想去做统一的账户体系的事情。Chess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你觉得它是很大的问题吗?


Chess:

坦率讲,大部分场景不需要用户来绑定现实的KYC或怎么样,如果真的需要这样的场景,可以参考传统的安全企业的“隔离机制”,我个人认为用户更私密、更真实的信息应该在那里面统一隔离,对数据交换和建立映射的时候要求非常严,甚至可能要多重验证,感觉理论上这样相对是有意义的。


另一个问题是在现实中缺少链下的Oracle,LinkedIn是把链下标准的数据搬到链上,像用户的个人账号信息非标的怎么搬到链上?我个人认为BrightID(音)是非常蠢的变化,我特别特别不喜欢他们的解决方案,跟线下搞传销式的。可能会得罪人,你在中国时间半夜11点要加入一个会议,然后还经常拒绝你,两个人说你是谁,看一下你的脸,凭借他的记忆力来验证给你Yes or No。这种方式且不说没法规模化,其次中间有非常多可能舞弊的事情。


很像十年二十年前身份证还没有联网的时候,当地派出所随地给你盖一下而已,我不认为这是有价值的,但确实需要链下真实的oracle帮你把个人的社交账号甚至更多别的数据搬上来,搬上来之后需要引用到零知识证明的隐私方式,让用户更彻底安全地保存自己的信息,这需要和硬件钱包联系,甚至需要用到指纹识别。


我个人认为这里面有两个场景:


一个是链下非标的预言机,怎么把非标准的数据搬到链上来,这有可能可以结合劳工市场。过去BAT大量的AI数据尤其是复杂数据都是通过劳工来解决的,在国内是妈妈兼职每天标记是英短还是加菲猫,标注对一个图片可能给1块钱5毛钱,至少百度是上亿级别的,包括帮助车联网在训练模型都是大量人工在训练,这非常适合结合劳工来做。你今天点了10个图片,立马给你打token,没有任何拖欠工资和非标准化一说。


第二个场景是怎么保存保管,并且安全地使用,我个人觉得可能是这样。


肖晓(主持人):

说到数据和预言机制的问题,我觉得也有可能存在从Web3世界角度出发的数据分类系统,现在对于链上的一些数据,或者NFT对应的元数据,能够有一些大概的分类概念,比如说有一些元数据是固定的内容,像图片、一段视频、一篇文章等等。


另外一些NFT,像Galaxy、ShowMe涉及到的NFT可能是一些逻辑数据,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交互的行为做成NFT,这是证明一些逻辑的。


从这个角度可以考虑怎么样给元数据或者Web3世界的数据分一个类,数据分类可以和Web2世界的数据分类相互有语言上的转换,两边都可以以信息互通的思路,也可以某种程度上解决数据记录的问题。


基础设施就聊到这里,接下来想跟大家聊一下Web3社交的启动方式,以及机制和用户体验到底怎么样平衡,或者哪个更重要。


要不Bob先开始。


Bob:

用户的启动跟体验方式,对每个项目方来说很重要的点在于你怎么说故事,这个故事要说得动人、动听,大家可以享受整个氛围做一件事情。


Galaxy做的事情是采取非常类似的方式,让大家认为我们在做这些Campaign的时候是好玩的事情,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会学习到东西。付了Gas费虽然可能损失一点钱,但学到了协议的用法。这是一个模式和讲故事的方法,让大家参与到其中。


Chess提到腾讯有付钱给做AI的这部分,在国外是亚马逊,我之前也是做AI的,非常了解这一块儿。


你可以想象这些NFT行为后面所代表的事情,我很欣赏Chess做的模式,到最底层看用户所做的行为。


老实讲,不知道最好的模式长什么样子,都在探索。但以现在社群用户的反馈来说,第一点是好玩,第二点是如果将来有回报更好,没有就算了,我还学到东西。大概是这样子。


Joe:

首先先说结论吧,我和Bob的观点差不多,我会觉得机制会优于用户体验。


机制重要还是用户体验重要?取决于这个行业、产品面向用户的最大公约数,很显然,Web3核心用户的最大公约数会更看重机制、激励这些强逻辑的东西,而不止于简单的UI层面的用户体验。


做一个良好的经济模型的设计,在启动的时候会更加顺畅。我们的服务主要是在IC上的,不同于像以太坊,用户的行为,包括绝大多数在链上产生的数据都暴露在链上。我们会认为有一定的隐私性,对用户来说更容易网罗那种强有分享欲的,或者说在社交领域比较活跃的用户。


以我们对Web2用户的观察,我认为机制设计未来是深层式的经济,现在提倡创作者经济,肯定是少部分人来分享自己的生活,不断在社交网络上创作内容获得一些收益、激励。而大部分人更多是参与到网络中获取信息或者做点对点的社交,这样的循环是基于Web3独特优势最先能启动的。


包括刚才提到数据公开性的问题,我个人依然觉得需要一些方式或基础设施,让用户选择他可以暴露的部分和不可以暴露的部分,现在Web3链上社交行为完全是可公开的,现阶段还会有点问题。


像我们这样用NFT头像作为Web2社交头像的人,如果大家玩NFT玩得足够多的话,基本可以通过OpenSea这样的工具10分钟就能查到地址,能查到很多很多东西。


这可能是潜在的问题,设计上也应该规避这些事情。


肖晓(主持人):

Relation未来也有在数据层会引入隐私或者其他方式规避这个事情?


Joe:

现在Relation的个人服务主要是部署在IC上的,它本质上是个云,可以设置一些读取权限,保证用户不想暴露的数据不会大规模暴露。


但有一些内生性问题,可能对于一些节点来说依然没有那么强的隐私性,我们现在也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会认为,只有这些具体的问题解决以后,才可能获得大规模的用户,否则大家永远是一堆马甲也不愿意串联起来,Social Graph永远建立不起来。


Chess:

我同意Joe说的,你在体验和机制里做取舍,核心目标是中长期你想focus的用户群在哪里,如果更多是偏区块链原生用户的话,我觉得机制会更重要一些。因为现在整个圈子的用户大部分是投资者,过去的DeFi、NFT用户就是投资人。


但我觉得随着Web3的应用越来越多、用户越来越多,投资人和用户会分离开,就好像Twitter、Facebook、腾讯用户和投资人的重叠比例是非常少的,过去因为圈子是金融导向的,所以先进来的都是投资人,或主动或被动变成了用户,是取舍的问题,很谈有对错,很难说到底什么样的路径走更对。


我最近对社交的思考,假设最后有几十家社交平台,最后什么样的团队、什么样的机制能胜出呢?我觉得是获客的成本和效率。


现在最有效的批量增长方式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虽然现在做社交大家都愿意谈大的KOL,大的项目,大的社区,好处确实能给品牌和影响力带来很快的增量。


其实我认为从长远来看,这个行业永远是二八开甚至是一九开,如果搞定头部的人,永远只能搞定10%或20%的人,这部分用户在早期用户体验都不多的时候,你会觉得你的数据非常好非常漂亮。


如果拉长看在Web3里做社交是“马拉松”的话,一开始跑得快不是一件好事情,后半程跑得快或者跑得越来越快才是好事情,什么样的机制决定你跑得越来越快?我认为是产品,只有产品才能高效率地获取用户,并且降低运营的难度,或者不过分依赖运营。


这是我最近的思考,坦率讲,可能是因为我们团队更多基因在产品上,我们不是那么强运营的团队,没有绝对对错,我只是觉得如果过分依赖运营,我不认为网络效应是靠运营能形成的,在关键时刻,运营能让“飞轮”更快地形成,不否认。如果想真的拉长看的话,产品是获取用户最高效的方式,甚至是自传播,而不是过分依赖于你自己。


如果Web3还在强依赖团队的话,还是有点违和的。所以我个人认为自下而上的小团队、小社区、小组织更是我们接下来会关注的地方。


这也是为什么自下而上是Web3的核心思路,因为Web2的流量都是垄断的,任何一个大厂想做一个应用,比如说头条,可以先把Demo做出来,快速买到100万日活的流量,看产品的转化率和留存,能行就继续加量,抖音就是这么推出来的,无数一个又一个的APP工厂就是这么推出来的。


但Web3没有地方能买流量,流量本身就是碎片化的,藏在一个又一个的岛里,有的大KOL、大社区可能岛很大人口很多,但人口最多的岛无非就一两万人而已,对比任何一个传统Web2世界的产品就是蚂蚁跟大象比的量级。


我个人想,如果真的想Web3出圈或者变成决定性的未来,接下来的2-3年是出圈的关键时间,要有大量的机制让人进来,快速获取网络效应,一定要高自动化的获客手段,而不是强运营push push push。这是我最近的思考。


我个人认为,产品才是所有事情最前面的“1”,尤其是应用层的事情,协议是开发者是抓手,但我们认为产品才是“1”,后面所有的事情都是“0”,“1”如果不存在,添再多“0”也是“0”。


肖晓(主持人):

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机制永远是获客导向的,机制好只能决定你获取的新用户多,怎么样留住用户,并且把他们转化成日活、月活就非常靠产品。


我最近也在思考Web3产品怎么样团队投资人或用户,想到最后还是出于产品体验,大家真的认可这个产品,包括每一个产品背后都是一个DAO,用户和投资人都形成了一个DAO,团结这个DAO的凝聚力在哪里?就是大家喜欢这个DAO产品,这也是形成共识的过程,只不过共识是基于产品来达成。


Bob:

总结就是比较好玩,在里面有参与感。


肖晓(主持人):

最后聊一点比较实际的,现在有各式各样的Web3社交产品,大家觉得什么样的场景是最适合Web3社交做切入口的?像游戏、创作者经济,或者是话题讨论的小圈子都是有社交属性在里面的,大家觉得哪种属性,哪个场景更适合Web3场景切入?


Chess:

先看现在的互联网,冰山下大量的东西是人们看不见的,但其实它是流量最大的地方,很反常识,我觉得最大的场景永远是“入迷性”。比如游戏, 各种各样的GameFi,我是一个很愿意看历史的人,2003年非典跟2020年新冠非常像,2003年非典让大量人憋在家里不出门,2003年网游开始爆发,我们知道的大部分游戏都是在那个时候涌入了大部分用户量开始腾飞,造就了PC端第一波游戏的爆发。GameFi游戏也一样,前提是得好玩,而不是旁氏,关键是底层的旁氏还是DeFi1.0,学点DeFi2.0、3.0可能都会好一点。


最后是“入迷性”,比如说好的内容、特定的内容、更小的圈子,我始终觉得Web3的流量会非常碎片化,碎片化的意思会让很多私域流量真正崛起。


在国内叫“私域”,现在但凡在抖音下单或者快手买东西的话,老铁立马过来加你微信,把你拉到消费者群,你去线下吃饭恨不得每天打卡老板给你发优惠券,就是因为流量在碎片化,传统流量非常贵,碎片化导致越来越多的小群体出现,每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的“毒”属性,不同的属性会有不同的玩法。


我最近觉得运动鞋的STEPN做得挺好的,虽然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内Keep或者悦跑圈加发币的形式,但我没想明白的是他们怎么消化运动产生大量的抛压,能让行为正循环,如果这个不解决的话还是没法长期的。趣头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没有正向激励就是一路向下。


潮鞋潮玩或者更小的群体是很“入迷性”的形式,简单来讲游戏、内容加社交,两年后,每个方向至少会出100亿美金以上的项目或公司,真的当有那一天来临的时候,拐点就到了。这是第一个指标。


第二个指标是链上非头像、艺术品类的NFT超过10亿枚,类似 Galaxy或者ShowMe已经发了10亿枚以上的NFT,我真的觉得拐点到了,说明用户足迹大量停留在新的世界里,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肖晓(主持人):

Bob来评论一下10亿枚NFT的小目标。


Bob:

讲一下GameFi,最近有些统计报告出来,大部分的游戏都没有超过21天,经济模型就垮掉了,垮掉就是刚刚Chess讲的机制的问题,那套DeFi1.0开始套的东西,在GameFi上没有做太大的进步。


我会比较关注怎么让艺术产生“入迷性”,整个Web2世界让人沉迷进去,你有一天不碰Facebook、不碰交友网站你可能就觉得浑身不对劲。


希望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能得到正向的feedback loop,所有的产品设计希望追回人心,怎么让人觉得好玩,如果不好玩没有参与感觉得无聊的话,我就再也不会使用这个产品,每个产品每个创始人都要注意这件事情, 要产生“入迷性”的感觉,这是每个产品设计最重要的事情。另外要讲故事包装好,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Joe:

我顺着两位的话说。我会觉得Web3社交初期商业上第一性原理可能就是“入迷性”,这样的场景会快速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随着基础设施发展之后,大家是不是能留下一些有业务属性、生产属性的场景?我的预期是游戏,像Bob刚才讲的很多GameFi都活不过21天,GameFi“死”在这个行业是很正常的,但我也不断地看到有更多团队用传统游戏的模式试图开发一款链游,不断在这条路上去试错。


因为这条线路上试错的人不断在积累,终会卷出来一款开发者和用户能达到平衡、长期持续的游戏。并且从形态上来讲,因为社交还是强依赖于反馈的,如果是内容型产品,比如说Twitter,很显然的一点是必须在上面有互动,必须在上面真的维护了一个身份才会把它当做一个社交软件。


假设我就是刚进入Crypto圈子的打工人,我被要求每天去Twitter获取信息,那Twitter对我来说不是社交网络,而是工具,我对它没有依赖。


我觉得像内容性产品或者BBS产品,天然给用户提供反馈的时候就依赖于文化或者习惯等其他因素,而游戏提供大量用户稳定反馈这件事情上成本相对较低。


在Web3社交里,未必一定是大规模应用会有高市值。我会觉得就是小圈子小场景,就是一群人,在里面有生产者、消费者,就可以跑起来。只是需要有这样一个东西可以把圈子和圈子连接起来,让他们找到彼此就够了,不需要把他们非要绑在一起。


像这种大型范式转移的社会实验时候,游戏最有可能抹平人们的迁移习惯的成本,我觉得游戏机会大一点。

肖晓(主持人):

三位刚刚都提到“入迷性”这个概念,达成共识,一定要有“入迷性”。


Joe刚才也有提到几个方向,包括怎样培养用户的“入迷性”。说的都非常有道理,接下来游戏确实也是即将爆发或者已经在爆发路上的赛道,对用户来说参与门槛比较低,可能算是Web3社交的导火索,或者是直接通过游戏进入Web3社交的时代了。


今天时间差不多,感谢三位的分享,三位是头部Web3社交项目的创始人和核心人物。


说明:比推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原文链接:https://www.bitpush.news/articles/2281269

比推快讯

更多 >>

下载比推 APP

24 小时追踪区块链行业资讯、热点头条、事实报道、深度洞察。

邮件订阅

金融科技决策者们都在看的区块链简报与深度分析,「比推」帮你划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