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信赖的区块链资讯!
比推数据  |  比推终端  |  比推英文  |  比推 APP  | 

下载比推 APP

值得信赖的区块链资讯!
iPhone
Android

峰会演讲速递丨圆桌讨论: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如何助力企业实现双碳目标

万向区块链

9月24日,在第八届万向区块链全球峰会“江河行‘地’”主题论坛上,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业务总监彭峰、德国莱茵TÜV大中华区产品服务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总经理及签证官桑坚忠、方圆标志认证集团绿色低碳事业部副总经理代俊杰、施耐德电气数字化解决方案负责人冒飞飞、西云数据行业解决方案总监盛涛围绕《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如何助力企业实现双碳目标》进行了深度讨论。下文根据活动直播速记整理,略有不影响原意的删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万向区块链立场。

彭峰(主持人):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在座的各位嘉宾一起参加圆桌论坛。目前,经济发展较受关注的方向有两个:数字化发展和绿色发展。今天,借着圆桌论坛的机会,我想和几位嘉宾一起探讨有关“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如何助力企业实现‘双碳’目标”这个话题。在讨论开始之前,请各位嘉宾简单地做个自我介绍,先有请桑总。

桑坚忠:大家好!我是桑坚忠,于1996年加入德国莱茵TÜV公司,现任莱茵大中华区产品服务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总经理及签证官。莱茵公司是全球知名的检测认证机构,今年是公司成立150周年。TÜV这几个字母代表的是德国技术监督学会,所以莱茵公司有点类似技术监督局。

莱茵集团有五大事业群,我来自产品服务事业群,负责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主要工作是推动产品的低碳、环保生态设计。产品服务事业群是莱茵公司最大的事业群,营业额占整个大中华区营业额的70%以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是产品制造大国。

改革开放40年来,莱茵为我国众多企业的产品出口保驾护航,我们传统的业务是提供检测、出口认证,比如大家熟知的CE、GS认证等。除产品服务事业群外,另外四大事业群分别是为能源、化工、压力容器等特殊行业提供产品安全防爆、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服务保障的工业和信息安全事业群,提供道路车辆安全检测服务的轨道交通,以及提供职业教育的学术部莱茵学院。此外还有专门提供9000、14000、50001等能源管理体系等认证服务的体系部门。以上是我的自我介绍,谢谢!

彭峰(主持人):感谢桑总,经过您的介绍,我们对莱茵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下面有请方圆标志认证的代总。

代俊杰:大家好!我是来自方圆标志认证集团绿色低碳事业部的代俊杰。方圆的前身是中国方圆标志认证委员会,成立于1991年,是中国第一批成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之一。中国的第一张自愿性产品认证证书是我们在1991年颁发给五粮液集团的。方圆除了做认证技术以外,跟莱茵算是同行,我们也提供一些其他检验检测服务。我负责的绿色低碳板块主要围绕绿色、节能、低碳,为相关组织提供相关服务。

近几年,受十余个省份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委托,我们对全国碳排放重点单位开展了核查工作,已累计核查2000余家企业。此外,自2010年以来,我们已经为数千家企业提供了节能诊断、节能量审核、“双碳”规划、碳足迹/生命周期评价等相关技术服务和第三方认证和评价工作,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进行交流。谢谢!

彭峰(主持人):谢谢代总。如果说莱茵是全球在认证行业的标杆型企业,那么方圆认证就是在国内非常有代表性的企业。下面有请施耐德电气的冒总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冒飞飞:谢谢彭总。我是来自施耐德电气的冒飞飞。施耐德电气是全球能源管理及自动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专家,在坚持内部工厂探索减碳减排之余,我们也赋能客户持续探索减碳、减排。我们承诺2025年在公司运营层面实现碳中和,并在2050年实现供应链层面净零碳排放。另一方面,我们也为中国伙伴提供咨询、规划、实施、运维“四位一体”的减碳减排方案,帮助中国企业提高竞争力。谢谢大家!

彭峰(主持人):谢谢冒总。施耐德电气不仅为自身的企业管理、产业链管理提出碳中和目标,同时打造了相应的产品助力中国的企业实现“双碳”目标。随着问题的展开,希望冒总可以带来关于施耐德电气在双碳方面更多更精彩的分享。下面有请西云数据的盛涛总。

盛涛:大家好!我是来自西云数据的盛涛,目前主要负责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与推广。西云数据成立于2015年,应该是本次圆桌代表的几家企业中最年轻的一个。2017年12月12日, 西云数据正式推出亚马逊云科技中国 (宁夏) 区域云服务。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宁夏)区域云服务的运营方和服务提供方,西云数据一直致力于为中国客户提供国际先进、安全、灵活、可靠的云计算服务,推动本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创新之旅。谢谢大家!

彭峰(主持人):非常感谢盛总,也非常期待之后能深入了解西云数据如何通过云计算进一步赋能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感谢各位嘉宾的自我介绍以及对各自企业的简单介绍。接下来,我们将进入第一个问题的讨论。

“双碳”目标提出后,无论是高耗能企业,还是新兴的科技企业,都在源源不断地加入碳中和队伍。企业是国家、地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每个企业都担负着非常重的节能减排任务。因此,企业需要开发新的减排技术,并将成为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中坚力量。由于提出中国“双碳”目标的时间尚短,国内很多企业对于“双碳”的认知还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有些企业只停留在谈论“双碳”理念的阶段,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和行动计划,更没有明确自己减排的范围。

今天的第一个问题是,希望各位嘉宾能够根据自身在工作过程中的经历,简单地聊一聊您看到的、接触到的这些企业,他们对减排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以及您觉得这些企业最核心的痛点是什么?先请桑总简单地谈一谈。

桑坚忠:非常感谢彭总的介绍。在“双碳”目标提出之后,我们和大量企业进行了沟通。在今年年初的一份企业碳中和调查中,我们发现,70%以上的受访者对温室气体的基础概念、“双碳”的要求、目标等都比较清楚,也能够理解“双碳”目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因此这些企业都愿意采取一些减排行为。在参与调研的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愿意投入相应的资金推动减排。其中,有10%的企业甚至愿意投入10%以上的净利润,这是非常大的比例。此外,我们还发现,60%以上的企业愿意投入5%以内的资金用于减排。由此可见,企业大多都有进行减排和践行低碳发展的需求。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正如盛总刚才提到的,尽管企业都愿意做低碳转型,但他们对于“从哪个方面入手”、“到底应该怎么做”还是存有一定的疑惑,对碳目标的设定也不太明晰,所幸他们认识到可以借助第三方机构来进行减排或者碳目标设定。在与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完成碳目标设定、碳减排举措规划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多数都是头部企业,例如500强企业,他们在CDB、 SBTI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而一些中小企业的确对双碳战略还存在很大的困惑,因此,我希望通过类似这样的会议以及今后我们在工作中的投入,能够解决工厂或者企业在这方面的困惑,帮助他们走出一条比较明确的减排道路,这也是莱茵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方向。谢谢!

彭峰(主持人):非常感谢桑总。您刚才讲的调研非常有意义,这些数据非常鼓舞人心,70%的企业已经有了比较良好的认知,并且有90%的企业愿意投入资源做低碳转型,这说明宣传和政策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接下来,请代总再聊聊您的观察。

代俊杰:桑总从他们调研的结果为大家介绍莱茵在低碳方面的观察与发现,我将从客户类型的层面来进行分享。方圆按照需求来源对客户进行了划分,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企业主观上已经认识到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企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这次转型既是挑战,也是企业立足当下、赢得未来的重大机遇。这类企业以跨国大型集团或行业龙头企业为主,这与刚才桑总的介绍基本吻合。

第二种,为了响应相关的要求而开展“双碳”工作的企业。自从国家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各个行业的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国资委都已经提出了“双碳”规划方案和行动计划。因此,有部分企业是为了满足政府或上级单位要求而推动自身的低碳转型。

第三种,应对甲方,即上级采购方的要求。按照ISO14064的标准划分,价值链上的碳排放是包含在组织范围三中的。如果一个企业想实现碳中和,就要对其供应链提出减碳的要求。所以,我们现在服务的客户当中,例如伊利的供应商、爱立信的供应商等,他们都被要求给上级采购方提供碳核查报告,并提供未来几年的减排方案。

抛开主观认知来看,企业低碳转型的痛点主要是企业在技术能力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包括如何计算碳排放量,如何进行节能降碳的规划,用哪些技术、工具、方法和路径等。现在这些信息以点对点为主,不够整合和全面。实际上,方圆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我们也在做相应的转型,即从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向低碳综合服务商转型。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为更多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包括为企业培养相关的人员、助力企业科学实现碳中和等。

彭峰(主持人):非常感谢代总,您的分类也非常清晰。无论是您提到的从主观认知上主动应对变化的龙头企业,还是为了满足政策要求或甲方要求而做转变的企业,都能够感觉到,现在全社会都在集中力量在推动低碳转型,这是个非常好的趋势,谢谢代总。下面请冒总来讲讲您的看法。

冒飞飞:我所在的组织属于施耐德电气全球供应链,可以接触到两类企业:第一类是施耐德电气自己的供应商。刚才几位伙伴也讲到,对于大型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来说,他们对自己的供应商是有减碳要求的。实际上,施耐德对于上游供应链也有同样的要求。第二类,我们的下游客户在面对他们的客户群体时,也会提出一些合规类的要求,例如要求他们进行减碳。因此,回应代总刚刚讲的,在供应链的下游,集团性的大企业会要求其上游供应链企业进行减碳;而从客户角度来说,则会要求企业本身从合规角度进行减碳。

总结一下,技术工艺更加先进、效益更好的绿色企业在“双碳”背景下会有更好的竞争力,而技术工艺落后、节能减排不利的企业则会面临“双碳”目标所带来的政策、市场压力。至于核心痛点,我认为可能是企业如何在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之间寻找平衡点。有些企业可能会觉得减碳无法有效收获短期价值,但事实上,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减碳的话,丢失的可能是整个市场。所以,我认为核心的痛点在于如何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谢谢彭总!

彭峰(主持人):谢谢冒总,今天圆桌讨论第一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桑总是从市场调研的角度进行分享,而代总则讲到了自己在与客户日常工作交往中的观察,冒总已经进一步聚焦到了企业上游和下游在工作中对于“双碳”的要求,从各位的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双碳政策非常有效果。接下来,请盛总分享一下您的观点。

盛涛:其实我们的视角和前面几位嘉宾的稍有不同,作为云服务提供商,我们面对的很多是各行各业里的科技创新公司。这些公司既是我们的客户,也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发现他们在很积极地应对“双碳”目标,在这样大的风口下,大家都希望能够发现或抓住一些机遇。但是,确实也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例如“如何通过快速创新来构建解决方案”、“如何帮助用户实现可持续转型的目标”、“如何帮助用户识别碳排放热点”、“采取怎样的措施帮助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降低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如何与整个价值链中的各个合作方一起努力协作,降低价值链里的碳排放”等,这些是我们观察到的科技创新公司在减碳、实现“双碳”目标大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

彭峰(主持人):非常感谢盛总,您的角度确实非常独到。前几位嘉宾分享的是“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企业带来了怎样的压力和挑战,以及如何帮助这些企业如何应对外部的环境,而您则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视角。其实这样的一种变化给企业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企业在环境、政策的变化下,应该如何抓住机遇,确实值得更进一步的探讨。

时间关系,第一个问题先讨论到这。接下来,我们将进入第二个问题的讨论。目前,莱茵已经为汽车、化工、建筑等不同行业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碳足迹评估等服务。想请桑总给大家介绍一下,莱茵在产品碳排放数据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将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作为全球性的认证公司,莱茵在国内外“双碳”战略上有怎样不同的感受,尤其是和欧洲相比,国内的机遇在哪些方面?

桑坚忠:这个问题非常好,很有意思,也非常契合我们。我们去年在进博会上发布了一项数字化举措,即“实时LCA数字仿真碳排放计算软件”,该软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为企业设计减排的路径和方案,进行材料比对、造型修改,从而找到更好的减排路径。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尝试开发一些帮助企业进行碳核查的小程序。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推出类似的服务软件和工具,用数字化的手段将后台数据融入软件,从而更好地帮助企业做核查。

现在14064-1 2018标准已经把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两个大类进一步细分为六个种类分别进行碳核算,这与以往已经做过的核算完全不一样。我们承接了很多这样的工作,发现企业碳排放相关的数据量是非常惊人的。在惊人数据的背后是巨大的碳减排空间,因此也会有更多的碳减排相关的动作。

莱茵主要是在以下两个层面帮助企业计算碳足迹:

第一个层面,借助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以及现在正在引入的Gabi数据库来计算碳足迹。Gabi数据库是从十几年前开始使用的,也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非常老牌、数据量非常齐全的系统,使用数据库系统可以找到全国相应的数据。

第二个层面,在与企业一起做核查的过程中,帮助企业搭建企业数据平台。在国外,我们已经帮助巴斯夫把上下游供应链通过Scott软件串接在一起。巴斯夫所有的上下游供应链数据都会在Scott进行录入,并根据录入的数据做计算,这对国内今后做碳排放计算、温室气体核查都有指导意义。可以看出,核算过程离不开数字化概念。

比对国内外的低碳转型进程可以发现,目前国外已经做得比较成熟。当然,这也存在部分原因是莱茵作为国际化的大企业,接触到的大多数都是头部集团、企业,尤其是跨国集团。从碳足迹计算的角度来看,我在十几年前就帮LG做过绿色产品认证,包括碳足迹计算、绿色产品标准制定,这也是莱茵与众不同的地方——有很多自己的标准。有一部分莱茵自己的标准会逐渐成为欧盟的标准,尤其是绿色产品方面的标准。

对国内来说,“双碳”目标和减排动作为企业带来了更多机遇。国外有些东西已经做得比较成熟了,对国内是借鉴作用的。另一方面,我们国家提出“双碳”较晚,十几年前国外已经开始有“双碳”的动作了,甚至走在前列的国家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采取行动了。但对国内企业来说,这正是不断调整自身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升级的机会,因此机会大于挑战。

彭峰(主持人):从桑总的介绍里,能够感受到莱茵利用数字化技术研发了很多新产品,包括刚才提到的实时碳排放仿真软件,以及即将要推出的针对企业的碳排放计算小程序。非常期待这样的工具能够尽早推出,并在未来能够更好地提高碳排放数据的收集、计算方面的效率。莱茵桑总的介绍是站在全球化公司的角度,对国内外以及不同企业的低碳转型情况及逆行比较,也提到国外目前在这方面相对比较成熟。下一个问题想请教代总,方圆作为国内非常有权威的第三方机构,在“双碳”咨询、碳排查、碳足迹评价、碳中和评价等绿色低碳领域为众多企事业单位都提供过咨询和评价服务。在您看来,“双碳”相关的审定和核查与原有的传统认证业务有怎样的区别?方圆是如何应对这些变化的?

代俊杰:彭总提的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我想先介绍一下第三方机构的分类,从国家认可制度上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认证机构,主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

第二类,实验室,主要做相关检测业务。

第三类,检验机构,主要做检验服务的第三方。

第四类,“双碳”相关的审定与核查机构,主要包括温室气体的审定与核查,未来可能还会包括碳足迹、碳金融、ESG评价等。

与传统的认证相比,温室气体的审定与核查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第三方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为组织、产品提供证明的服务模式,但在其他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审定与核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定温室气体声明是否存在重大的误差或是否有错报,而认证则是将管理体系、产品与对应认证准则的符合性做出的评价。

第二,审定与核查的过程也不相同。温室气体的审定与核查在与委托方签订协议的时候,需要与委托方就保证等级和重要性达成一致,后续工作也要基于保证性和重要性作为审定与核查工作的基本指南。在审定与核查的过程中,也要对相应的策略进行分析,也需要对相应的风险进行评估,认证跟这个模式不完全相同。

第三,证书有效期和服务周期也不相同。认证证书是有有效期的,通常有效期都是三年,此外还有监督认证和再认证的概念。但温室气体的审定与核查是没有有效期的,也没有监督审定和再审定的概念,因为它有对应的核查时间边界。

第四,检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在审定与核查的过程中,通常要基于组织或项目提供的温室气体声明,对其中的数据信息进行验证,然后再与企业声明中的数值进行比较,以此来确定是否存在偏差。如果存在比较重要的偏差,可以提出纠正的要求。在认证的审核中,严禁审核员帮助企业纠正不符合项,因为认证做的是符合性的评价和结论。

第五,对参与项目实施人员的能力要求是复合性的,因为审定与核查是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审核员不仅要具有温室气体的审定与核查技术,还要了解组织或项目的工艺流程、运作管理方面相关的知识,同时要具备数据和信息的审计能力。而认证审核员只需要具有产品或过程、环境、安全等某一个方面的技术知识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认为,不论是工作目的、过程、方法,还是对人员能力的要求,两者的区别是比较大的。为了规范温室气体审定与核查的相关业务,确保结果的有效性,方圆在十年前就单独设立了负责温室气体审定与核查相关的部门,诸如碳足迹、生命周期以及帮助企业进行“双碳”规划等业务都是由现在的绿色低碳事业部负责。

此外,依据国家对审定与核查机构的认可规范ISO17029,我们也制定了一些内部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相关服务人员、服务过程是满足相应的规则和标准要求的。当然,这些人也会持续进行人员能力的评价和相应的培训,来确保审定与核查业务与传统认证人员的思维模式进行区分和管理。

彭峰(主持人):非常感谢代总详细的介绍,不仅让大家对于认证这个行业的分类,以及“双碳”认证领域的审定和核查的具体要求和特点都有了更加清晰和明确的认知,也有助于大家理解我们后续将具体探讨的数字化如何帮助“双碳”认证,再次感谢代总。

近年来,利用区块链、AI、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来应对“双碳”挑战正成为很多企业非常重要的选择。施耐德电气作为全球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专家,在用数字化手段帮助企业减碳增效等实践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施耐德也是在“双碳”布局最早的电气制造公司之一。想请冒总分享一下,施耐德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在布局双碳的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另外,也想请冒总与大家分享一下施耐德电气目前是通过哪些技术来帮助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

冒飞飞:谢谢彭总。施耐德电气的定位是全球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专家,施耐德不仅坚持自己身体力行,而且也赋能自己的客户以及上游的伙伴在碳减排上持续探索。一方面,我们自身会行动起来,承诺于2025年在公司内部运营层面实现碳中和,并在2050年实现供应链、产业链层面的净零排放。另一方面,施耐德电气为中国合作伙伴提供咨询、规划、实施、运营“四位一体”的碳减排整体解决方案,打造中国企业在碳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我们的目的。

至于收获以及如何做,也可以分为“施耐德电气内部”和“产业链中的伙伴”这两部分。

第一部分,施耐德电气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核心的同时,也把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在内的可持续发展融入到业务经营和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我们不但把领先的经验带给供应商,也拓展到下游客户。从自身的实践上,施耐德电气在内部尽可能多地使用清洁电力和新能源,其中80%的电力消耗都来自可再生能源。我相信,在未来,这一比例还可能拓展到百分之百。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有接近30家工厂(包含物流中心),其中已经有15家工厂部署了太阳能光伏系统。从2017年到现在,累计发电将近1800兆瓦时,累计碳减排达到12000吨。

第二部分,积极使用数字化提高能效。通过数字化技术,施耐德中国工厂的单位能耗在三年内降低了近12%,在中国近30家智慧工厂中,有15家被工信部认定为“绿色工厂”。

其次来看产业链,产业链中的合作伙伴可以分为上游合作伙伴与下游合作伙伴。我们向上游是赋能供应商伙伴,通过打造端到端的绿色供应链,利用供应商培训等措施,推动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实现绿色发展。就像刚提到的,施耐德希望在2040年实现端到端供应链的碳中和,到2050年实现供应链的碳净零排放。在过去三年,我们已经累计帮供应商减少了超过10万吨的碳排放。针对下游赋能客户,施耐德以绿色创新的产品,包括数字化解决方案,为楼宇、基础设施到工业,到数据中心等能耗较高的行业客户,提高他们的能效,降低碳排。有数据统计,从2018年到现在,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帮助客户累计减少了1.3亿吨碳排放,并计划到2025年,累计减少碳排放达到8亿吨。

施耐德电气的减排成果也得到了全球的认可。2021年,施耐德电气获得了全球最佳可持续发展企业,在100强中位列榜首,也是业界唯一一家可以连续十年提升碳排放披露项目,CDP A级名录的公司。我的分享就是这些,谢谢彭总。

彭峰(主持人):非常感谢冒总。听了冒总的分享,我个人的感受是非常欢欣鼓舞的,通过您的介绍,能感受到施耐德电气是“双碳”领域非常好的践行者,不仅在自身的运营过程中把减排增效融入到基因和血液里,同时还不断利用一些新的技术,尤其是数字化的技术,帮助上游和下游企业减排增效,在大的环境、政策、背景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非常感谢冒总的分享。

接下来,想请盛总谈一谈,西云数据作为全球知名的云服务商,AWS是如何利用云计算帮助企业实现“双碳”目标的?以及云计算是如何赋能“双碳”数字化的?

盛涛:云计算帮助企业降低碳排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层次:

第一个阶段:迁移。当企业将工作负载从本地迁移到了云端,本身就可以实现一部分节能减排目标。云计算利用的是规模效益,具有资源共享机制的特性,所以云平台上的服务器利用率和服务器能耗效率要比本地数据中心具有更强的优势。根据IDC的预测,从2021年到2024年,云计算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减少超过1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西云数据所运营的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宁夏)区域,采用了很多技术手段来降低碳排放,例如利用可再生能源。亚马逊承诺,到2025年,会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进行供电。

此外,西云数据还有一些针对高效能的数据中心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应用,例如直接蒸发冷却技术的应用,以及通过移除传统的不间断电源,优化计价电源,从而将直流、交流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损失降低35%。通过高能效数据中心的设计手段,也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碳排放。采用创新服务器的设计也可以减少碳排,如果采用亚马逊云科技自研的Graviton系列芯片,可以帮助企业降低60%的能耗。相同任务基于亚马逊云科技执行的碳足迹会比在传统本地数据中心执行减少88%。第一阶段是直接帮助我们实现减排的目标,就是迁移上云。

第二个阶段:优化。当企业将数据迁移到云端后,就可以有更多手段对工作负载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首先,亚马逊云科技提供的碳足迹工具,可以帮助用户非常直观地了解其工作负载在利用云资源和云服务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估算使用亚马逊云科技替代本地数据中心能够帮助他们减少的碳排放量,并根据当前的用量来预估未来的碳排放。不管是把已有/历史的碳排放作为未来减碳的参考基准值,还是制定减碳目标,这些都是很好的参考数据。

此外,我们在亚马逊云科技上扩展了“良好架构”框架。以前的“良好架构”主要有五大支柱,新一代的“良好架构”框架扩展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成为六大支柱。通过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架构,可以为用户提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及最佳实践。此外,我们还推出了针对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共担模型,亚马逊云科技将负责优化本身的可持续性,包括基础设施、水资源管理、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由客户负责云中的可持续性,包括优化工作负载和资源利用率,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工作负载部署所需要的总资源。但这样的责任划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我们更多地采用无服务器架构来构建应用系统,或者更多地采用托管服务,就会把很多原来需要用户承担的可持续性发展责任转移到亚马逊云平台上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帮助用户减轻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工作和负担,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帮助用户在云上优化工作负载碳排放量。

第三个阶段:转型。依托于亚马逊云科技的物联网服务、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数据分析服务,结合合作伙伴的解决方案,我们面向各行各业开发了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帮助用户实现减排、降碳、提质增效的解决方案。“碳湖”解决方案能够帮助用户自动根据碳排查的标准,记录企业的经营活动,自动生成报告,这是比较基础的解决方案,旨在通过这些服务和解决方案赋能合作伙伴,一起为用户从业务角度、应用层面进一步实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工作。

以上是西云数据通过云服务可以帮助用户实现减排的手段。总结下来主要就是三个阶段:迁移、优化、转型。谢谢!

彭峰(主持人):非常感谢盛总,您举的例子特别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帮助企业减排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场景。盛总不仅介绍了应用大量新型数字化技术的解决方案,也提供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合作模式、运营模式的创新,帮助企业减排的同时,也能够创造更多的新增值业务。非常期待未来除了云计算,也能够看到更多数字化的应用和数字化的技术助力企业实现减排增效。

时间关系,我们直奔最后一个问题。请各位嘉宾围绕“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如何助力企业实现双碳目标”这个主题,用简短的几句话进行总结,或提出一些展望。先请桑总进行分享。

桑坚忠:刚才听了施耐德电气以及盛总介绍的数字化手段应用,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很有帮助。首先,施耐德先行的碳排放、碳中和承诺,对每个企业在以后的工作中都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双碳”背景下,希望各个企业都能用科技引领“双碳”减排动作,用数字化手段积极行动起来。气候环境、社会环境、经济形势等都对节能减排工作都带来了一定不确定性,但即使有这些不确定性,“双碳”目标是不能改变的,“双碳”的工作刻不容缓,谢谢!

彭峰(主持人):桑总的发言不仅是一种总结,也是一种期待,一种新的要求。接下来,有请代总进行总结。

代俊杰:作为第三方机构,方圆一直在关注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对传统的第三方业务带来的影响和机遇。我们认为,未来,传统的第三方服务模式一定会融合区块链、人工智能和一些其他数字化的相关技术,因为这

些技术会大大提升现在的服务效率、服务质量,以及结果的公信力。虽然现在由于认证相关的监管要求还不能应用,但我们一直在尝试,也和万向区块链开展了合作,基于区块链技术为企业或者某地区提供碳足迹评价服务,这就是典型的应用案例之一。

今天听了施耐德以及其他专家的业务介绍,我觉得我们之间也可以多多交流,进行一些服务方面的整合,帮助更多企业提升“双碳”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感谢主办方提供平台,我今天向各位专家学了很多知识,也谢谢彭总,谢谢大家!

彭峰(主持人):非常感谢代总,非常希望您的期待能够尽快变成现实,下面请冒总总结。

冒飞飞:面向“双碳”目标,所有的工业企业应该尽快以可持续、气候友好的方式行动起来,面对挑战。对此,我想给出五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企业制定碳中和转型路径,完善顶层设计,调整能源结构。

第二点,加强智能制造,基于数字化转型提高内部工艺制造能力,降低碳排放。

第三点,推行绿色制造,进行碳数据全周期跟踪,加强循环利用,打造绿色的供应链,推动可持续发展。

第四点,希望有更多伙伴和企业积极参与到国际标准、规则的制定当中,建立碳减排标准体系。

第五点,希望可以联合莱茵、方圆、西云数据等生态圈伙伴,共同推动碳减排,竖立行业标兵。

五点建议送给大家,谢谢!

彭峰(主持人):非常感谢冒总。冒总不仅做了简单的总结,还给出了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希望未来企业也能按照您的建议一步步实施,最后请盛总进行总结和展望。

盛涛:刚才几位嘉宾已经说了很多,也正是我所想要表达的,我再强调两点:

第一点,赋能。作为专业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西云数据希望能够赋能更多科技创新企业、能源类企业、制造类企业,帮助他们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双碳”目标,加速社会实现碳中和大目标的进程。所以第一点是赋能,云服务是“百宝箱”,希望把“百宝箱”赋能给更多的用户。

第二点,生态。对我们来说,生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刚刚代总也提到,各位嘉宾所代表的企业本身可以构建很好的生态,而且互相之间也非常互补。例如我刚刚提到的“碳湖”解决方案可以提供温室气体排放核定和报告的标准,但如果能结合莱茵、方圆的碳核查计算工具、方法进行结合,我相信可以为整个行业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我希望能够通过生态构筑,例如与万向区块链进行技术合作,实现价值链中所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查、碳记录功能,相信在云计算开放平台上,会更容易地实现创新和价值实现。

彭峰(主持人):感谢盛总,您作为最后的发言嘉宾,高度总结了今天几个重要的话题:赋能、生态。时间过得非常快,我感觉各位嘉宾还有点意犹未尽,虽然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难以就数字化和区块链助力双碳这个非常大的话题详细地展开讨论,但这是个非常好的尝试和开始,希望今天这样的话题也能够对收听和收看的听众和观众有所启发。

对我个人来讲,今天真的收获满满,非常感谢活动的组织方,感谢今天参与这次圆桌讨论的四位嘉宾,希望将来还有机会能够再坐在一起,而且是坐在线下,再就这个话题展开新的讨论。今天的圆桌讨论就到这儿,感谢大家!


2022上海区块链国际周
PC端回看地址(国际周官网)
https://www.blockchainlabs.org/week2022/home
移动端回看地址
https://www.blockchainlabs.org/week2022wx/#/home
商务合作,请联系
summit@blockchainlabs.org
说明:比推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原文链接:https://www.bitpush.news/articles/3172055

比推快讯

更多 >>

下载比推 APP

24 小时追踪区块链行业资讯、热点头条、事实报道、深度洞察。

邮件订阅

金融科技决策者们都在看的区块链简报与深度分析,「比推」帮你划重点。